江門:探索專利成果“先用后付”新模式 加快專利走出“書柜”走向“貨柜”
日常生活中,消費者在網購時可享受到“先體驗后付費”的購買模式。如今在江門,企業在使用科研機構的專利成果時也能采用“先用后付”的新模式。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提出,鼓勵和引導高校、科研院所按照先使用后付費方式把專利成果許可給中小微企業使用。江門精準聚焦科技成果轉化的關鍵環節,探索推廣專利成果“先免費試用、后付費轉化”新模式,加快推動專利成果走出“書柜”、走向“貨柜”。
過去,中小企業若想使用專利技術,首先需預付一定的專利許可費,而且由于新技術的應用效果存在一定不確定性,往往給企業帶來較大的經濟成本壓力和風險顧慮。專利擁有方也存在專利技術評估定價難、應用驗證周期長等難題。為打通成果轉化的堵點,省科學院江門產研院結合地方產業狀況,在蓬江區率先探索、在全市范圍積極推廣專利成果“先用后付”轉化模式,有效激發企業創新活力。
廣東省科學院江門產業技術研究院院長林展江介紹,江門產研院精心匯編了1000多項廣東省科學院可轉化及授權企業使用的專利成果清單,并對接服務企業700多家,深入挖掘了300多項企業核心技術需求。借助“先用后付”新模式的作用,已有60多項專利技術成果在江門落地轉化。
蓬江區是全國摩托車產業的重要生產基地,其中摩托車減震器長期受到傳統熱處理工藝靜摩擦系數較高、產品壽命周期受限這兩大技術瓶頸的制約。某知名摩托車零配件企業曾嘗試多種新技術處理,但均因成本過高或良品率不理想未能成功解決這些問題。在蓬江區市場監管局與江門產研院的推動下,該企業免費試用了微鍛專利技術成果,產品質量明顯提高。
林展江表示,江門產研院從專利技術成果庫中篩選出技術成熟度與企業需求匹配度高的微鍛技術,免費讓企業先試用該技術成果,經過多次小批量測試驗證后,用該技術處理的部件表面缺陷顯著減少,而且摩擦系數降低了50%,有效提升了減震器在復雜載荷下的穩定性和耐用性。
此外,“先用后付”模式還成功推動合金性能提升、非晶態金屬涂層應用、茶枝柑黃龍病防治等多項專利技術的轉化運用,既釋放了科技成果的轉化潛能,又有效助力了企業的技術升級。
林展江表示,江門產研院將持續推動知識產權服務平臺以及概念驗證中心、中試平臺的建設,在更多產業領域推廣“先用后付”這一成功的專利成果轉化新模式,力爭在三年內推動100項以上的高價值專利產業化,推動江門產業科技互促雙強。
蓬江區市場監督管理局二級主辦高美圓表示,蓬江區市場監督管理局將持續深化知識產權強縣試點縣建設,繼續發揮全市首個省級知識產權公共服務網點的引領示范作用,讓更多專利成果更快地轉化為現實生產力,持續破解專利成果轉化難題。
(記者:甄曉晴 編輯:丁飛 二審:黃娟 三審:張麗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