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會:科創潮涌大灣區,樞紐之城向“新”力強
“謀科技就是謀未來,抓創新就是抓發展。”作為粵港澳大灣區承東啟西的樞紐城市,新會始終將科技創新作為高質量發展的核心驅動力,深入推進“科技引領”工程,錨定“雙碳”賽道,聚合創新資源,培育產業動能,在大灣區建設中書寫著從“制造”向“智造”跨越、科技賦能產業升級的時代華章。
科創平臺筑基
粵港攜手打造雙碳高地
在粵港澳大灣區雙碳技術領域,江門雙碳實驗室已成為創新標桿。該實驗室由江門市人民政府與香港科技大學(廣州)共建,聚焦硅能源電力系統、新型儲能技術、碳計量與生物利用、碳捕集與工業利用、雙碳政策與系統設計等五大核心領域,創新推行“1+10+3”政產學研融通模式,即以實驗室為核心,聯動10個科研院所、3大產業園區,構建起從基礎研究到技術攻關再到成果轉化的全鏈條科創生態。
成立三年來,實驗室成果斐然:不僅獲批粵港澳大灣區首家“粵港碳中和科學與技術聯合實驗室”,還成為國家級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依托單位。近期,江門實驗室與廣東省節能減排標準化促進會簽署全面戰略合作協議,共同推動全國首個“自愿型碳減排領跑機制(VCER)”市場化,立足大灣區、輻射“一帶一路”,為綠色低碳發展提供制度創新樣本。目前,江門實驗室正攜手香港科技大學推進粵港碳中和聯合實驗室2.0建設,致力打造大灣區創新“強磁場”。
創新投入加碼
產學研用協同激發新質生產力
新會區強化政策引導,出臺《新會區落實“科技引領”工程五年行動方案(2022-2026年)》《新會區推進科技創新引領高質量發展辦法》(簡稱“科創十條”),以真金白銀激活創新動能。設立雙碳基金,引導社會資本流向科創前沿,讓“創新之花”結出“產業之果”。通過“揭榜掛帥”機制,聚焦新材料、儲能等關鍵領域開展技術攻關,謀劃建設珠西園區新材料產業中試服務平臺,推動大灣區中試服務分中心落地,打通科技成果轉化“最后一公里”,讓科研成果以最快速度轉化為新質生產力。
隨著創新基因融入產業,企業創新能級顯著提升,新質生產力不斷涌現。亞太森博(廣東)紙業有限公司研發生產出全國首款碳中和復印紙;新能源電池國內行業巨頭中創新航在大灣區基地集群首個項目建成投產,可生產全球獨創的“One—Stop Bettery”系列中最新型號產品;中交四航局江門航通船業有限公司自主研發的全球首艘自航式水體自然交換型深遠海養殖工船“灣區伶仃”號計劃今年6月交付使用……這些都是新會區推動產業科技互促雙強的重要例證,也是新會區發展長盛不竭的動力源泉。
下好科技創新“先手棋”,高質量、高水平建設大灣區西翼科創高地,新會堅持不懈,碩果盈枝。2024年,無限極第三次斬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恒申新材牽頭項目獲省科技進步二等獎,另有兩家企業摘得粵港澳大灣區高價值專利培育布局大賽銀獎。截至目前,全區省級以上專精特新企業達177家,其中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5家;高新技術企業存量486家,科技型中小企業318家;建成省級以上創新平臺110個,市級工程技術研究中心403個,科創“熱帶雨林”生態加速形成,賦能產業高質量發展。
開放協同深化
融入灣區創新“朋友圈”
深中通道、黃茅??绾Mǖ赖拈_通,使新會成為大灣區東西兩岸創新要素流動的“中轉站”。這里構建起“深圳研發+新會生產”“香港總部+新會基地”的協同發展模式,吸引大批灣區企業落戶新會產業園區,形成“研發在灣區、轉化在新會”的創新閉環;同時,依托銀湖灣濱海新區、大灣區國際職教城等平臺,新會與港澳深化科創合作,近年來,新會赴港澳開展招商交流活動,促成多個跨境科創項目簽約,成為江門對接港澳的“科創橋頭堡”。
從交通樞紐到創新樞紐,新會正以“闖”的魄力、“創”的智慧向“新”而行,在大灣區建設的浪潮中勇立潮頭、乘風破浪。未來,新會將繼續緊扣“一點兩地”全新定位,以開放姿態匯聚全球創新資源,堅定不移走好創新發展之路,為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成為國際科技創新中心貢獻“新會力量”。
(記者:羅英花、林柏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