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微博
Qzone
微信

珠三角9市空氣質量位列重點城市前20名

南方網 2024年08月15日

    如何平衡經濟發展和環境保護之間的關系,是時代發展的必答題。

  今年全國生態日的主題是:加快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在經濟大省廣東,這一理念被堅定踐行著,經濟和環境在這里日益協調:產業集聚的珠三角,空氣質量上榜全國168個重點城市空氣質量前20位;曾經的黑臭河,經過治理后煥發新生并產生更多經濟價值;森林、濕地旅游盛行,林業經濟形態實現美麗轉型。

  如今的廣東,天更藍、水更清、山更綠,綠美廣東的生態畫卷已徐徐展開。

  藍天常見??

  全省空氣質量提升

  “廣東藍”融入日常生活

  行于廣州珠江岸,一旁草坪的帳篷、野餐墊是市民周末休閑的必備品?!敖厸隹?,現在空氣又清新,是城市中親近自然的好地方?!笔忻駨埮繋е⒆釉诖顜づ?。

  市民的感受得到了數據的驗證。生態環境部公布的數據顯示,在今年1—6月,珠三角9市均上榜全國168個重點城市空氣質量排名前20位。在這里,經濟和環境正趨于協調發展。

  多年前,廣東也曾因經濟高速發展產生空氣污染問題。不過得益于早發現、早研究、早部署,廣東落實國家“大氣十條”要求、實施廣東行動方案,珠三角率先從全國大氣污染防治三大重點地區“退出”。此后,全省以降低細顆粒物(PM2.5)為主線,推動氮氧化物和揮發性有機物(VOCs)減排,助力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

  在這一過程中,產業、交通、能源三大結構的調整是廣東空氣質量改善的關鍵。當前,全省加快推進制造業綠色轉型,實施鋼鐵、水泥等重點行業和燃煤鍋爐超低排放改造。同時,珠三角全面實現公交車電動化,全省新能源車保有量持續提升。日益常見的風能、太陽能等清潔能源,也正為經濟社會發展注入綠色動能,各類空氣污染物穩定減少。

  同時,廣東持續提升治理技術,各地針對性治理細顆粒物(PM2.5),佛山在全國首創黑煙車限行抓拍扣分處罰、廣州關停多臺燃煤發電機組等。在今年1—7月,全省PM2.5濃度低至19微克/立方米,排名全國第三。

  隨著全省空氣質量提升,臭氧作為空氣首要污染物的問題日益凸顯。對此,廣東協同推進降碳、減污、擴綠、增長,堅持精準、科學、依法治污,持續對重點監管企業進行銷號整治,督導石化、化工、涂裝等重點行業深度治理。

  日益完善的監測網絡,則又進一步提升空氣治理的精準性。當前,全省建成并聯網約600個大氣常規監測站點、30個揮發性有機物成分譜監測點和11個顆粒物組分監測點,并且監測指標更全面,形成全方位、立體化的大氣環境監測網絡。

  多措并舉下,“廣東藍”正成為新“氣質”。省生態環境廳數據顯示,今年1—7月,全省優良天數比例(AQI達標率)達到96.8%,同比改善2.2個百分點。好空氣、“廣東藍”逐漸成為日常、融入生活。

  點水成金??

  生態好水變為發展活水

  居民也多了休閑好去處

  盛夏時節,群眾身邊的濱水碧道正成為休閑好去處。

  在江門蓬江區,一條20多公里長的西江碧道串起了沿岸的咖啡館、書屋和集市。

  在佛山三水,優良水質幫助蘆苞河鮮打響了金字招牌,也讓蘆苞涌通過碧道建設,串聯起濱水空間,點燃了北江沿岸火爆的夜經濟。

  在河源萬綠湖,常年保持在Ⅰ類標準水質的生態好水,成為當地建設水經濟產業園,劍指百億級產業集群的優勢與底氣。

  近年來,通過系統治理,廣東大江大河消除河流劣Ⅴ類水質,江河考核斷面優良率持續提升,河湖面貌發生顯著改變。

  隨著越來越多河湖恢復健康、重現生機,水生態產品價值的實現有了基礎。從去年6月開始,廣東部署開展省級水經濟試點建設,積極探尋水生態產品價值轉化的機制與路徑。

  “萬綠湖在保護中發展,通過發展優質水利用、生態旅游、林下經濟、生態漁業,保護好青山綠水,實現綠富共贏?!焙釉词兴畡站窒嚓P負責人介紹,截至目前,萬綠湖周邊已建成開放景區景點8個,酒店、農家樂、特色街區等旅游配套設施齊全,累計接待游客1500多萬人次,為水庫2萬多人提供了就業崗位。

  同時,群眾愛水護水熱情提振。如今,河源有2萬多名河湖保護志愿者,群眾保護好水,好水又轉化為經濟產品,經濟產品又造福群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在這里生動體現。

  同樣乘上水經濟發展東風的,還有水利大市江門。今年,水經濟被列入江門市十大新興產業,推進全域水經濟試點建設,為群眾提供更多健康優質的水文旅產品。

  放眼全省,截至2024年6月底,全省已完成試點建設投資27.6億,謀劃新業態項目253個,總投資超500億元。11宗省級水經濟試點項目投入運營,新增就業崗位超1300個。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越來越多“點水成金”的故事在廣東出現。濱水文旅、水上運動、生態漁業……水生態優勢正成為新的產業基礎,生態“好水”成為發展“活水”,正為廣東高質量發展注入源源不斷的“水動力”。

  青山常在??

  森林濕地生態產品

  供給能力不斷加強

  在廣闊的南粵大地上,享受美好生態的不止你我,它們也用足跡、翅膀投出“關鍵一票”。

  在深圳內伶仃—福田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香港攝影師陳體根按下快門。雖然夏季候鳥北歸,他的照片卻不乏精彩:宏偉樓宇組成的城市天際線下,絡新婦、招潮蟹、彈涂魚、麗翅蜻等動物在紅樹林間自在生活,野性嶺南與活力灣區交織,組成一幅和諧畫面。

  動植物活動是評價生態質量的重要指征。自2022年以來,綠美廣東生態建設深入推進,全省陸續開展森林質量精準提升等“六大行動”,累計完成林分優化超435萬畝,森林撫育超281萬畝。同一統計周期內,全省陸續監測到中華穿山甲、中華白海豚等珍稀野生動物活動影像;僅今年上半年,全省發現動植物新物種9個。

  森林質量的不斷提高,更支撐起森林康養、森林旅游、自然教育等全新業態。省林業局統計顯示,2024年上半年,通過“廣東省自然保護地訪客預約平臺”進入自然保護地的游客達到12萬人次,全省生態產品供給更為充實,價值實現模式不斷拓展。今年夏季,新興的濕地旅游熱度持續升溫,不少活動組織者告訴記者,暑期的濕地自然教育課,往往上線半天就能報滿。

  轉變的不止林業經濟形態,一股全民“擴綠、興綠、護綠”的新風,也隨著綠美廣東生態建設“六大行動”、縣鎮村綠化等工作吹遍全省。截至今年7月底,全省通過全民義務植樹網上報義務植樹活動1.96萬場次,參與人數125.5萬余人次,植樹超375萬株。

  今年以來,各地各部門積極動員機關、企事業單位、社會團體開展宣傳,動員愛心企業、僑領鄉賢和熱心人士捐款捐物,全省募集社會捐贈折合人民幣超10億元。

  省林業局統計數據顯示,今年初至6月底,全省建設青年林、先鋒林、巾幗林等主題林1016余片?!跋乱徊?,我們將圍繞‘我為廣東種棵樹’主旋律,用好綠美廣東公共服務平臺,打造南粵紅綠徑黨建知名品牌,全面發動各地各部門積極開展‘古樹認捐·綠美有我’募捐活動,為綠美廣東生態建設廣籌資金?!笔×謽I局相關負責人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