委員會客|文化傳承創新、公共文化服務提升……這些你關注的話題,政協委員這樣說
近日,來自省政協文化和文史資料委員會的10名委員,在數字政協平臺“委員會客室”欄目里,圍繞傳承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提升公共文化服務水平、加強人才培養等熱點話題,與網友廣泛交流、宣傳政策、普及知識,以實際行動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精神,為助推更高水平文化強省建設凝智聚力。一個個見解獨到的觀點,一句句“冒熱氣”的即時交流……會客話題吸引了網友瀏覽近3萬人次。
傳承與創新并重
煥發優秀傳統文化新生機
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審議通過的《決定》提出,要“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弘揚革命文化,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完善中醫藥傳承創新發展機制”。中醫藥文化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推進中醫藥文化傳承創新發展,是增強文化自信、提升國家文化軟實力的重要內容。會客首日,省政協常委、農工黨廣州中醫藥大學基層委員會主委、廣州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副院長楊忠奇就如何弘揚中醫藥文化,助力健康中國建設,為中國式現代化筑牢健康根基與網友深入交流。
“人才培養是弘揚中醫藥文化的重要一環,請問如何加強中醫藥教育,培養更多高素質的中醫藥人才,推動中醫藥事業的可持續發展?”面對網友提問,楊忠奇認為,中醫藥人才培養是中醫藥事業傳承創新關鍵,應堅持規范院校教育與中醫師承教育相結合,堅持中醫思維與現代科學技術相結合,重視解決臨床問題、產業問題、科學問題的能力,培養一支高素質專業人才隊伍。
近年來,廣東通過政策引導、技藝融合、數字化展示以及跨界合作等多種方式,推動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成效顯著。談及如何構建可持續發展的廣東非遺保護傳承體系,省政協委員,潮州市政協黨組書記、主席王文森表示,要建立文化產業和文化事業雙輪驅動的良好機制,通過政府引導與市場機制的有效結合,激發文化產業的創新活力與經濟效益。
“如何通過課程設計、教學方法創新等手段,提高學生對嶺南傳統文化的興趣和參與度?”一條網友的提問引起了省政協委員、民盟暨南大學委員會主委、暨南大學文學院古籍所教授葉農的關注。在葉農看來,廣州是嶺南文化中心地,通過師生培訓、社團活動、主題展覽等形式,將嶺南本土文化資源融入青少年的教育教學,甚至作為日常教學體制的組成部分,對于弘揚嶺南文化,促進傳承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在追求技術創新的同時,全媒體影像如何保持人文關懷和社會責任感?省政協委員、省電視藝術家協會專職副主席邢瑛瑛表示,關鍵在于加強監管、?制定技術安全法規,?積極推廣人文教育,?并通過豐富的文化傳播來維護人文關懷。?
獻策文化發展
共筑強省建設新篇章
“科技創新強省和人才強省建設,離不開職業教育培養的技術技能型‘大國工匠’與‘能工巧匠’?!笔≌f委員、九三學社廣東輕工職業技術學院支社主委、廣東輕工職業技術大學藝術設計學院院長桂元龍在會客中談到,職業教育相關專業的人才培養和“三教”改革要按照職業教育的辦學規律,服務于政府的戰略部署,緊密對接產業發展和崗位技能需求,實現深度融合。要增強自身的適應性與吸引力,將數字技術融入人才培養的過程,對課程體系、教學內容、教學方法進行重構與持續改進,才能更好地適應科技創新強省和人才強省的需求。
關于加強廣東方志研究,助力文化強省建設的主題討論開始不久,網友們便向會客值班委員拋出一個接一個的問題。省政協委員、民建省委會理論研究委員會副主任、華南師范大學歷史文化學院教授周永衛表示,廣東歷史文化底蘊深厚,深入研究和利用好方志資源,不僅能夠豐富和深化大眾對廣東歷史、文化、地理等方面的認識,還能在文化強省建設中發揮獨特作用。各級地方志工作機構應強化服務意識,致力資政研究,充分發揮地方志 “存史、資政、育人”功能,高標準、嚴要求、明指向地收集有著鮮明時代特色、地域特色的資料,使其更好地服務黨委、政府中心工作,服務經濟社會發展,服務人民群眾。
省政協委員、中職信會計師事務所管理合伙人熊偉多年來從事審計及與資本市場相關的專業服務工作。他指出,要將誠信頂層設計作為推動廣東省注冊會計師行業誠信建設的總抓手,將自律監管作為推動行業誠信建設的有效途徑,充分發揮好行業鑒證、增信、增值的職能,助推廣東省經濟高質量發展。
聚焦公共文化服務
助推“百千萬工程”走深走實
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審議通過的《決定》提出,完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立優質文化資源直達基層機制,健全社會力量參與公共文化服務機制。本期會客中,多位省政協委員就相關話題與網友在線探討。
近年來,廣東積極創新公共文化設施建設模式,有效促進優質公共文化資源下沉,推動基層公共文化服務煥發新彩。省政協常委、文化和文史資料委員會主任黃斌認為,在新型城鎮化建設中,要切實摸清找準人民群眾需求,科學合理有效配置文化服務供給;以開展縣級公共圖書館、文化館和鄉鎮(街道)綜合文化站評估定級為抓手,督促地方以建設新館(站)、改擴建、空間優化等形式,建大建強縣域公共文化服務陣地;利用地方名人和歷史文化資源,創作話劇、現代粵劇或者影視文學作品等,加強相關文化品牌和地方形象的宣傳推廣。
有網友提出,面對城市空間資源有限的情況,如何高效利用現有資源打造公共文化新空間?省政協常委、文化和文史資料委員會副主任,省文化和旅游廳黨組成員、副廳長趙紅表示,公共文化新空間建設要突破傳統,因地制宜。如通過建設街區自助公共文化空間,借助相關設備及技術,實現無人值守自助開放;建設嵌入式復合文化空間,借助原業態空間,開展公共文化服務,實現一舉多贏;升級改造舊公共文化空間,活化原有的古建筑或祠堂空間,使其煥發新活力。
當前,廣東正在深入實施“百千萬工程”,如何進一步發揮新的社會階層人士作用,以“新力建功”,助推“百千萬工程”走深走實?省政協委員、省新階聯副秘書長吳衛南表示,主要通過六個方面重點發力:一是在產業方面,通過搭建產業平臺,優化資源配置,為“三農”行業主體提供資源對接、戰略咨詢等服務,推動農村電商產業等轉型升級;二是在人才方面,為鄉村振興提供人才支撐和智力支持,并以進駐定點培訓等方式培訓鄉村本土人才;三是在文化方面,引導新文藝組織和新文藝群體參與農村文化產品供給,開展鄉村非物質文化遺產和重要農業文化遺產保護開發利用;四是在民生方面,引導新階聯公益慈善資源向基層、農村傾斜,針對性開展助醫、助教、助老、就業創業幫扶等;五是在鄉村宜居方面,發動社會資源參與鄉村規劃建設、人居環境改善、農房建設管理、鄉村風貌提升、數字鄉村建設等;六是在基層治理方面,深入縣域鄉村開展村民法律咨詢、村企合規管理、村規修訂完善等公益服務活動,助力提升基層治理效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