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微博
Qzone
微信

讓綠水青山成為群眾“幸福不動產”

南方日報 2025年08月16日

  如何平衡發展與生態的關系,是每個城市都會遇到的問題。

  8月15日是第三個全國生態日,也是“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提出20周年的日子,“兩山”理念自誕生起便深刻回答了這一問題,也為統籌生態環境保護與經濟社會發展提供了根本遵循。

  生態興則文明興。廣東堅定做“兩山”理念的踐行者,持續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以綠美廣東生態建設為牽引,加快城鄉全域美麗建設,推動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成為美麗中國先行區,以高水平保護支撐高質量發展,以生態文明之光照亮綠色發展之路,努力在打造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廣東樣板上取得新突破。

  美麗廣東建設全域推進

  日前,生態環境部公布全國上半年環境空氣質量狀況。今年1—6月,惠州、深圳、珠海等珠三角6市空氣質量躋身全國重點城市前20位,在PM2.5濃度單項上,珠三角9市排名均進入全國濃度低的前20位。

  然而在多年前,廣東曾因經濟高速發展而產生環境污染問題。得益于早發現、早研究、早部署,一場污染防治攻堅戰在南粵大地打響。

  在大氣治理“戰場”,廣東加快推進鋼鐵、水泥行業超低排放改造,同時推進移動源治理攻堅,研究開展零排放貨運通道試點等;在碧水保衛“戰線”,廣東強化水資源、水環境、水生態協同共治,超額完成入河排污口整治年度任務,重視重要江河湖庫和源頭水保護等;在凈土守護“陣地”,廣東有效管控土壤環境風險,部署啟動21個地市農用地土壤重金屬溯源全覆蓋,完成11個“無廢城市”建設試點成效評估等。

  去年,廣東在經濟總量連續36年領跑全國的同時,環境質量實現高位改善:149個國考斷面水質優良率達93.2%,國考、省考斷面首次全面達到IV類及以上水質,達到有記錄以來最好水平;近岸海域水質達標攻堅取得成效,保持全年優良面積比例達90.6%,連續2年優于“十四五”攻堅目標;大氣環境質量領跑先行,AQI達標率達95.8%,達到有記錄以來最好水平。

  如今,依托優良的生態環境,美麗廣東建設全域推進。記者從廣東省生態環境廳獲悉,目前正按“綠美引領、灣區先行、多樣示范、山河粵秀”思路,逐步推動形成從污染防治攻堅向美麗廣東建設轉變的生態環境治理新格局。

  綱舉目張,執本末從。美麗廣東建設的四梁八柱不斷完善,《關于全面推進美麗廣東建設的實施意見》和《美麗廣東建設規劃綱要(2024—2035年)》為全面推進美麗中國建設廣東實踐擘畫藍圖。

  全域推進,各美其美。廣東著力打造美麗全運。將綠色、低碳、環保理念推動融入十五運會籌備、舉辦、賽后利用全過程,謀劃打造一批可感可知的美麗建設標志性成果。其中廣州推動建設綠色示范場館,加強綠色電力使用;深圳以美麗全運引領綠色低碳建設,構建大型活動碳中和體系。

  一批美麗海灣正在建成。廣東“一灣一策”協同推進近岸海域污染防治、生態保護修復和岸灘環境整治,深圳大鵬灣和大亞灣、汕頭市青澳灣、湛江金山灣等入選國家美麗海灣,全省海灣、紅樹林和珊瑚礁等海洋生態系統健康狀況保持穩定。

  環境治理全民行動體系正在構建。廣東省生態環境廳聯合省委社會工作部開展“美麗中國,志愿有我”行動,加強志愿服務隊伍建設,扶持優秀環保公益項目,為美麗廣東建設貢獻更多志愿力量。

  現代化林業產業“含金量”提升

  良好的生態環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兩山”理念的生動實踐催生一大批生態產品。

  在森林覆蓋率高達96.56%的石門國家森林公園,游人在古榕樹下駐足納涼,或于林間步道怡然漫步,盡享這座天然氧吧帶來的清涼。

  自深入實施綠美廣東生態建設以來,廣東的綠色家底不斷增厚。兩年來,廣東聚焦“林”字精準施策,森林資源總量穩定增長,目前全省有森林面積1.4397億畝,森林覆蓋率53.39%,成為全國最“綠”省份之一。

  豐茂的南粵林海,是孕育萬千生命的寶貴家園。廣東已建設的自然保護區、風景名勝區、森林公園等多種類型自然保護地,記錄分布有陸生脊椎野生動物共1052種、野生高等植物6658種。廣東是我國生物多樣性最豐富的省份之一。

  同時,城鄉人居環境也綠起來、美起來。兩年來,全省縣鎮村綠化種植苗木超4300萬株,已建設森林城鎮210個、森林鄉村267個、綠美古樹鄉村106個。

  廣袤林海下,蘊藏著廣東發展萬億產業的“綠色動能”。

  在位于肇慶廣寧縣的竹纖維科研加工基地,廣東裕豐竹纖維有限公司研究團隊將原生竹纖維從天然竹材中提取出來,進一步細化、柔化成紗線、面料?!斑@些竹纖維不僅能做成紗線,制作衣服、床墊,還可用于手機電路板、汽車內飾板?!惫鞠嚓P負責人介紹,竹子已成為當地產業發展的致富密碼之一。

  “小木材”正撬動“大產業”,廣東現代化林業產業體系“含金量”持續提升。兩年來,廣東發展林下經濟面積超3400萬畝,打造竹、森林藥材等八大林業產業集群,帶動全省林業產業總產值突破9400億元,連續多年位居全國前列。

  以富饒的生態資源為根底,廣東還大力挖掘生態旅游價值。

  “林場設計了‘九彩溝自然教育徑’等主題科普步徑,配套開發系列課程,面向中小學生及公眾開放預約?!痹聘×謭鲎匀唤逃瓶崎L張莉介紹。今年上半年,林場接待校園團隊研學活動6場,超500名學生參與。

  當前,廣東森林旅游、森林康養等新興產業發展勢頭正猛,年接待游客超2億人次。廣東省林業局相關負責人表示,接下來將持續打造“粵林+”特色品牌,強化森林文旅融合發展,繼續發展森林旅游、森林康養等新業態;進一步強化植樹品牌打造,廣泛動員更多群眾常態化開展植樹添綠活動。

  綠色水經濟奏響生態富民曲

  藍天白云下,在廣東大大小小的沿江碧道,人們或騎行或徒步,吹江風賞美景;江邊廢棄碼頭變露營夜市,成為夏日消費高頻場景;風景秀麗的水庫邊,水文旅項目、水飲料產業蓬勃發展。

  與群眾密切相關的水環境,正在迸發出澎湃的水經濟動能。

  記者從廣東省水利廳獲悉,截至今年6月底,全省累計建成碧道7665公里,今年建成碧道456.4公里,已完成年度任務的76%。行走在廣東的城鄉之間,綠美碧道如同毛細血管,串聯起江河湖庫的生態脈絡。

  “身邊的水越來越好了!”這是近年來人們看得見、摸得著的切身感受。生態蝶變之下,發展綠色水經濟水到渠成。廣東點“水”成金。2023年,全省開啟水經濟試點項目建設。截至2024年底,16宗省級水經濟試點項目累計完成投資37.3億元,13宗項目投入運營,新增就業崗位超1500個,累計吸引游客3500萬人次,實現運營收入11.7億元。從水庫到產業園,從鄉村到城市,一場生態與經濟的“共舞”正在南粵大地精彩上演。

  在佛山三水白坭鎮,水鄉復興與生態旅游充分結合,去年不僅吸引了超過138萬名游客,更成功引進了上億元的文旅產業投資;

  在河源萬綠湖,一庫清水滋養了“百億產業”。8.3平方公里的水飲料產業園2024年實現3.8億元運營收入,更帶動40家水飲料及食品規上工業企業創造92.9億元產值;

  在江門鶴山,圍繞青年水庫打造投資約22億元的生態樂園,將“森林+湖庫+田園”組合成水經濟新業態;宅梧鎮引入文旅公司打造“桃花驛”水文旅項目,1500萬元社會投資由此落地。

  全省首個“縣級水權交易基準價模型”、河道經營權改革、生態產品抵押融資……隨著一系列制度創新相繼落地,廣東水經濟在生態產品價值轉換領域蹚出了一條新路。

  水經濟發展離不開“政企合力”。今年,廣東省水經濟促進會成立,這是全國首個省級水經濟社會組織,為政企交流、行業協作、信息共享搭建了有效平臺。

  目前,廣東在全省范圍內謀劃水經濟項目儲備超1000億元。從單一水利基礎設施到多元生態經濟,廣東生態產品的價值轉換邊界不斷延伸,為經濟社會發展注入強勁“水動力”。

  從環境污染治理的“攻堅者”到綠色發展的“引領者”,廣東持續勾勒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畫卷。這片改革熱土將繼續以綠美生態為基底,書寫經濟高質量發展與生態環境高水平保護協同共進的新篇章。